CxO-捷元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理郭世村
透過企業IT 讓人資管理價值倍增
前言:不管在任何地方,對於1家擁有超過100名員工的企業而言,多元化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議題,此時,企業人力資源部門(Human Resources;HR)所扮演的角色,也就愈顯重要。
簡單來說,目前捷元的人力資源部門主要核心業務可分為3大環節:
第一、人力資源管理(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;HRM),舉凡傳統的人員招募與甄試、薪酬與福利、差勤管理、績效管理......等,均屬於此範疇。
第二、人力資源發展(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;HRD),包括人員培育、訓練發展、職涯發展......等,主要是讓員工發展與工作相關的能力。在人才培育方面,除了協助員工了解自身能力,並進行相關教育訓練外,為了傳承企業本身的技術,並節省外部訓練成本,捷元更注重員工第二專長的培訓,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培養企業內部種子講師。
第三、參與公司經營決策的相關會議,好隨時掌握企業營運策略計畫,並協助經營者擬訂人才策略,招募合適的人才、執行訓練發展及留住人才。
目前捷元僅配置3位HR人員,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,勢必更需要透過IT工具,減少平日瑣碎的行政作業流程,以提升工作效率。不過,就現階段HR人員的工作項目比例來看,傳統人事行政的例行作業仍高達70%~80%,顯示人資在e化程度上仍嫌不足,目前正積極尋求導入相關e化系統,期讓HR人員有更多時間專注於人資策略的規劃,及尋覓、培養企業好人才。
人員在職訓練(On-Job-Training;OJT)制度,是現階段捷元人資系統發展的重心,因為捷元已成立20年,每位員工的經驗,均代表著不同形式的Know-How,無論是資深主管的知識,或是檔案文件的累積,都必須做好經驗傳承,留住過去員工的知識經驗,並且持續創新。
結合IT工具後,包括各部門內部的作業機制/流程、前人曾遭遇到的問題、解決的方法、自身經驗、以及別人的經驗......等,皆得以透過建立文件系統的方式,作為後期新進人員的憑藉參考,或是日後企業流程改造的依據。
透過共通語言 IT和非IT部門人員溝通無礙
不同部門對於事情的認知難免會有落差,因為IT人員不在HR領域,所以針對功能的部分,例如人員基本資料的建檔、薪資作業的計算、代扣所得稅、獎金要扣6%等稅制法規問題,及每年勞健保的提撥率、公司考績獎懲、出缺勤、加班成本控制等管理機制,IT人員勢必無法清楚知道該如何計算。
此時,我們必須與IT人員進行需求溝通,至於該透過何種方式,才能讓對方聽懂?我想,如果只是藉由口頭溝通,除了口說無憑外,也不是絕對正確的作法。對此,捷元導入專案管理系統,為的就是建立1套標準的共通語言,如此一來,便能大幅降低資訊部門與各單位,因缺乏共識或共通語言,而造成認知落差,透過該系統,不僅能清楚說明,更可保有文字紀錄,避免日後的爭執。
我通常會透過簡單圖示畫面與計算公式,開出需求說明書,讓IT人員藉此了解部門需求,並產出1份交付標的書,接著由需求者在正確無誤,或經過適度調整,達成所謂的共知與共識後,才開始執行。如果不這樣做,很難避免日後IT人員開發出來的工具系統與實際需求不符,甚至產生耗時、耗工,及浪費企業資源等問題。
懂得招募人才 也要懂得留住優秀人才
HR人員應扮演企業績效顧問的角色,以確保企業員工的能力及適任性。捷元藉由「人力盤點」機制,由各單位主管對部門員工進行績效面談,再加上平日的觀察,了解每位員工的個性與特質,這套機制除了可評估工作上的表現,也能作為未來招募人才、培育人才規劃的依據。
其中,關於員工的個人特質分析,主要是依據「發現我的天才-打開34個天賦的禮物」這本書,該書將人類的天賦特質分成34種,並介紹如何將其轉化為個人與工作的成功,以協助員工得知自己最突出的部分,並將這份天賦化為能力,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所長。
這樣做的目的何在?舉例來說,通常企業在應徵新進人員時,都只在面試的短時間內,進行簡單的事前評估,至於往後正式進入企業工作,若沒有提供較深入的個人職能訓練,或後續的知識技術評估、甚至稽核,不僅是間接阻礙企業與員工個人的發展,嚴重的話,甚至會造成企業人才流失。
捷元的「人力盤點」機制便是針對員工的能力與性向加以評估,透過評鑑表規劃員工未來的發展方向。針對企業e化發展的議題,我倒認為,人資部門與IT部門之間的微妙關係,就如同老師與學員一樣,實現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,無疑是其中重要的1項。(林麗真採訪整理)